角钢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角钢厂家
热门搜索:
技术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> 技术资讯

【资讯】黔西南州兴义市冷洞村抗击特大干旱纪实上小头蓼

发布时间:2020-10-17 16:59:32 阅读: 来源:角钢厂家

一个人 一个村 一种精神

——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冷洞村抗击特大干旱纪实(上)

冷洞村,贵州省一类贫困村之一,这个坐落在大山深处的小山村,80%的面积是石山,没有一块好土,没有一眼泉水,没有一条沟渠,自然环境十分恶劣,人畜饮水和生产灌溉都靠“望天水”。去年8月以来,持续的干旱让这个村经历了一场严峻的考验。  4月4日,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、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贵州考察指导抗旱救灾工作时,对兴义市则戎乡冷洞村干部群众不屈不挠、勇斗旱魔的英雄气概,对村支书朱昌国勇挑重担、冲锋在前的可贵精神给予充分肯定。他说,我们的基层干部给我上了一课。冷洞村“不怕困难、艰苦奋斗、攻坚克难、永不退缩”的精神,就是贵州精神。这种精神比物质还要宝贵、还要长远。无论是抗旱救灾,还是改变贵州贫穷落后的面貌,都需要这种精神。  鏖战百年大旱:1个人,10万个矿泉水饮料瓶他用实际行动保住了全村人的命根子,保住了全村人增收的希望———金银花  3月,冷洞村怪石嶙峋的石山,应该是被金银花绿色枝叶覆盖的时候。但在百年一遇旱灾的肆虐下,这个以种植金银花脱贫致富的典型喀斯特山村,成片的金银花濒临死亡边缘,村民面临着重返贫困的境地。  3月初,冷洞村党支部书记朱昌国四处察看村里的金银花生长情况:一株株金银花死去,一片片金银花枯萎……一统计,全村的金银花,30%死亡,50%危在旦夕。金银花,可是他们救命的产业啊。  旱灾之际,村民省下有限的饮用水,挑到山上浇灌,“蒸发得快,水也不够用。”望着自家10亩金银花受旱,村民张邦国的七旬老父张正银老泪纵横:“完了,完了!”  急中生智,朱昌国想到了“滴灌”,“我原来在电视上看过甘肃等缺水地区用‘滴灌’发展农业的片子,我就想,我们在泥巴里‘滴灌’总比那边的在沙漠‘滴灌’更管用吧!”  为了证实自己的想法,朱昌国决定在自己的地里做试验。他把家里废弃的矿泉水和饮料瓶装满水,在瓶子底部戳一个小孔,在一束枝叶已枯黄的金银花根部挖了个坑,“盖子拧紧了就不流水,我松了松瓶盖,觉得水量还行。”40分钟后,一瓶水滴完。  第二天,朱昌国跑到山坡上一看,耷拉着叶子的金银花恢复了生机,试验取得了初步成效。朱昌国动员烘纳组组长张邦国、烂滩组组长李兴学效仿,10天左右,即将枯死的金银花全部打起了精神。  办法有了,哪里有那么多矿泉水和饮料瓶?全村2200多亩金银花至少需要10万个矿泉水瓶,到哪里找?朱昌国发动村委会向社会求援,连他的儿媳也走上街头募捐。数量依旧不够,朱昌国又通过黔西南州电视台寻求矿泉水瓶……短短5天,兴义市社会各界支援的10余万个矿泉水瓶就源源不断地送到冷洞村。  3月28日,10万个矿泉水瓶全部分配到各家各户。这天夜里,村民们打着手电筒背水上山,黑夜的大山上星光点点。到29日凌晨,金银花树下,全部放上了用于“滴灌”的矿泉水瓶。“第一次‘救’要5瓶,以后两天一瓶就够了。以前全村一天要用60吨水浇灌金银花,现在一天只要10多吨就够了。”  到4月初,除了死去的近三成外,冷洞村近2000亩金银花全部救活,村民保住了命根子,保住了增收的希望。  朱昌国说:“保住了金银花就保住了农民的‘钱袋子’,保住了我们的未来。今天我们救金银花,明天金银花就会救我们。”  “如果没有这些水浇地,农民就没有饭吃;如果没有这些金银花,农民就没有收入,而且不进行石漠化改造,不进行土地整治,这个地方就不能长远发展。这些事情是跟我的命联系在一起的。”  十年劈石造田,兴修水利:一个村,他们在不具备生存条件的地方顽强地建设新家园  “太艰难了!”谈起冷洞的发展,硬朗的朱昌国,深邃的眼睛里流露着说不出来的辛酸。  如何才能改变这种恶劣的生存环境,走上富裕之路?冷洞村走了三大步,第一步炸石造地,村民靠自己的双手一担一担把土抠出来堆起来,一块一块把石头炸出来垒起来,使每人有了2.5分水浇地,解决了吃饭问题;第二步兴修小水窖,解决吃水问题;第三步种上金银花,办起加工厂,解决“钱袋子”问题,村民的收入从600多元提高到2600元。  ———过去喝囤塘水,今日用小水窖。村民们自豪地说:“家家建起小水窖,生活用水不再挑;建池造地又改田,生活水平大提高。”  ———过去日落一片黑,如今家家明灯照。以前,他们点的是桐油灯、煤油灯,过着“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”的枯燥生活;现在“楼上楼下,电灯电话”早已变成现实。村民自编的《冷洞新篇》是这样赞美家乡的:“满山遍地金银花,劣势转优变银行;广电路讯户户通,城里乡下都一样。”  ———过去出门就是坡,如今车从门口过。以前,他们走的是泥巴路、石旮旯;现在水泥路进村入户,出行方便快捷;生产生活,车来车往。  ———过去家家烧柴火,如今户户用沼气。以前,烧柴火不仅破坏生态,而且浪费资源,还存在安全隐患,现在用沼气卫生又环保。  ———过去穷得叮当响,如今致富奔小康。以前,他们吃的是救济粮,住的是茅草房,穿的是棕草鞋;现在他们吃的是米饭,住的是洋房,穿的是皮鞋,走的是水泥路,骑的是摩托车,看的是“村村通”。  村民自编《谢党恩》唱道:“党的政策实在好,农民实惠真不少;种植养殖有补贴,看病就医有报销;两免一补有保障,子女上学不用急;家电农机得补贴,困难群众有低保;脱贫致富不忘本,诚心感谢共产党。”  一种精神时刻鼓舞着他们:不怕困难,艰苦奋斗、攻坚克难、永不退缩  大旱,百年一遇,肆虐在贵州大地。  特大旱灾面前,冷洞人并不惊慌。积极抗旱、从容抗旱,自信、乐观写在脸上。  村民李兴德说:“即使现在水窖里的水干了,我们也不怕。解放军和社会各界给我们送来了爱心水、救命粮。”  村民赵英会说:“有党和政府的关心,有党支部在、有朱昌国这个主心骨儿在,我们就不慌,我们一定能够挺过去的。”  永不退缩,勇往直前。  村民们的信任信赖和期待,是冷洞村党员干部的不竭动力。  朱昌国说:“冷洞发展到今天,很多村民觉得知足了。可是我到外地参观学习,再加上这次大旱的教训,我觉得还远远不够。这次温总理亲自到我们村指导抗旱,是对我们最大的鼓舞和鞭策。我们要牢记总理嘱托,工作更加努力,思路更加清楚,铆足劲儿地带着大伙儿往前奔。”  “天一下雨,我们就要补种金银花,再把今年计划的1200亩种植任务也完成。我们还要想方设法寻找一个水源点,把水引到村子里来,彻底解决灌溉问题。”  “把水的问题彻底解决了,我们就要发展观光农业,金银花观光游就不错。我们还要建一个砸石造田纪念馆,让来这里参观的人们都感受到冷洞人的精神。”就在记者采访的这几天,朱昌国还和贵阳市一家金银花深加工企业“亲密接触”,达成了初步合作的意向。  志小则易足,志强则智达。烈日下,朱昌国被炙晒得黝黑的脸满是坚毅,他想得很远。  冷洞村在改变贫困面貌和抗击特大自然灾害中体现出来的“不怕困难、艰苦奋斗、攻坚克难、永不退缩”的奋斗足迹和精神风貌,是大旱中挺立的贵州精神。  小小冷洞,激浪千层。则戎乡党委书记黄莉说,党员干部就是群众的主心骨,越是困难的时候,越要成为群众的榜样,哪里最需要,就出现在哪里;哪里最艰苦,就战斗在哪里;哪里最危险,就冲向哪里。在抗击大旱的关键时期,冷洞村的党员干部给我们作出了榜样。  黔西南州州长陈鸣明说:“抗击特大旱灾,需要弘扬冷洞精神,我们要充分发扬不怕疲劳、连续作战的作风,齐心协力,科学抗旱,全力以赴打赢抗旱救灾这场硬仗,确保群众有水吃、农民不减收、环境不恶化。”  艰苦奋斗像金银花一般,在冷洞这片石旮旯里,长出希望的绿叶、绽放灿烂的鲜花。  绿叶鲜花丛中,“贵州精神”正在蓬勃伸展。

英国alevel是什么

alevel物理补习

ib课外辅导